處理中,請稍後
詢問、了解、解決
提供健康一刻產品與購物問答
查詢請使用空格區分多個關鍵字

健康生活 類別共有 8 筆資料:

  • 膳食纖維的好處

    膳食纖維2大好處:

    • 維持消化道機能
    • 利於益生菌繁殖,維護消化道健康。

    膳食纖維為人體無法分解消化,但可維持消化道機能,增加糞便體積及加速身體廢物排除,同時膳食纖維也是益生菌的食物來源,可利於消化道益生菌繁殖,提供益生菌養分,幫助益生菌生長,維護消化道健康。
    延伸閱讀:益生菌好處、功效一次看

    膳食纖維可分成非水溶性纖維與水溶性纖維兩種 :

    ※非水溶性纖維的好處

    非水溶性纖維不溶於水,卻能吸水膨脹,增加腸內容物及糞便體積,維持消化道機能。

    代表食物

    全穀類、豆類、海藻類、麩質、莖菜類、高麗菜、小黃瓜等

    ※水溶性纖維的好處

    水溶性纖維是消化道的超級清道夫,吸水後會膨脹成數十倍的黏性凝膠,使大便體積增加。

    代表食物

    燕麥、大麥、豆類、蘋果、柑橘類、香蕉、豆類、花椰菜、紅蘿蔔、高麗菜、南瓜...等。

    小檔案

    膳食纖維粉

    採用日本特級水溶性膳食纖維 Fibersol-2,每包富含9g膳食纖維,滿足每日健康需求。

  • 常用的瀉藥有哪些,長期吃會有後遺症嗎?

    常見蔥醌類化合的瀉藥成分

    最常見的瀉藥成分是含有蔥醌類化合物的刺激性瀉藥,除了已被食藥署禁用的番瀉葉、阿勃勒 (臘腸樹) 以外,還有蘆薈、決明子、望江南 (又稱羊角豆、食決明),以及食用大黃也都是屬於蔥醌類化合的瀉藥成分。

    另外,氧化鎂或是不易被吸收的糖醇化合物,如:乳糖醇、乳酮糖、山梨糖醇等,同樣也都是瀉藥常用的成分,其原理是藉由高滲透壓來達到幫助排便的作用。

    以上所提到這些用於瀉藥的成分,安全性較低易有疑慮,若是長期服用不只會造成依賴性,甚至對人體造成無法預期的損害,且劑量會越用越重,如果停止服用可能就達不到效果了。

    好清便順暢菌與常見瀉藥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完全不含藥物成分」,本身使用的專利消化酵素和海洋微量元素鎂、鐵、鈣、鉀等就可以幫助人體消化功能,幫助排便,可以放心使用!


    幫助排便順暢益生菌不含瀉藥成分

  • 為什麼會便秘,與如何預防便秘

    便秘是怎麼發生的?

    便秘造成的原因很多,且多為多重因素混合造成的便祕問題,正常情形,排便的反射會是在早晨醒來或進食後,結腸蠕動及收縮會變得較明顯,產生的腸蠕動會幫助糞便於腸道移動及排出。
    便秘情形發生,常見像是纖維、水分攝取不足夠,長時間久坐,環境生活改變,藥物及疾病影響等,以及懷孕期間、外出旅行及飲食有改變時,也易影響排便,此外若是經常性忽略排便反射、以及特意忍便者,也會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怎麼樣才算便秘

    • 排便次數一週內少於三次
    • 排便後仍有感覺排便排不乾淨
    • 糞便似羊便便,乾又硬
    • 明顯出現排便不順,甚至有排便困難的情況

    便秘的類型有那些?

    便秘依據不同多重因素混合影響,分為原發性便秘及次發性便秘。

    • 原發性便秘為腸胃道機能正常,因生活習慣、飲食原因,造成腸道蠕動變慢以及排便不順
    • 次發性便秘可能原因是某部分藥物的副作用、或是腸道結構病變、神經系統疾病等導致便秘情形發生

    怎麼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

    由於人體的副交感神經會在半夜達到高峰,會促進消化幫助蠕動,因此正常來說早上通常會處於隨時準備排便的狀態,建議養成早上起床後上廁所的習慣最好。早上提前30分鐘起床,在從容的狀態下「慢慢上廁所」,剛開始就算上不出來也沒關係,養成習慣後自然會有便意,建立維持這個時段固定排便。

    便秘的情形若是偶發性的,且沒有特別的身體不適之情形,可先從日常生活飲食中來調整。

    •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 適量攝取高纖當季新鮮蔬果,切勿過量攝取,反而易造成腹脹
    • 每日攝取足量的水份
    •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切勿忍便,易使糞便滯留腸道
    • 當便秘情形加重,出現像是腹痛、血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便秘無法緩解且加重等症狀,應盡早就醫
  • 空汙PM2.5是什麼?對健康的影響與預防

    PM2.5是什麼?看得到嗎?

    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空氣品質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空氣汙染議題越來越受重視。污染來源眾多,包含天然汙染以及人為汙染,人為汙染不僅僅是工業燃燒排放,還包含汽機車排放、特殊節日的烤肉、放鞭炮、燒金紙以及二手菸等等,甚至其他地區的懸浮微粒會隨著季風飄散到各地,而造成霧霾現象,因此各國積極重視環保議題,節能減碳,降低空氣汙染對環境及人體造成的影響。

    PM為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數字代表著懸浮粒子的大小。
    一般粒徑小於或等於10μm的微粒可隨著呼吸作用進入呼吸系統,並且依照不同的顆粒大小,沉降於不同位置。而PM2.5為粒徑小於或等於2.5μm的「細」懸浮微粒,比沙粒還細小,連肉眼都看不見。

    一旦被吸入,可不受呼吸道中的纖毛阻擋,直達肺泡甚至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流動,進而影響到身體器官。

    PM2.5對健康的影響?

    PM2.5的暴露污染主要是經由呼吸道的吸入,由於PM2.5的粒徑非常細小,是可經由微血管進入全身血液循環中,而PM2.5也會造成不同器官的發炎反應,像是呼吸道、心血管等等,影響自身的身體健康。
    千萬不要以為空汙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當體內的PM2.5不斷累積,是有可能誘發造成疾病的發生,應採取有效的預防防護措施,遠離暴露PM2.5的汙染。

    防範PM2.5,到底該怎麼預防?

    我們長期暴露在空汙的環境下,除了物理性的防護外,也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從飲食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

    1) 空汙嚴重時,盡量避免外出,若仍須外出應配戴防護口罩
    2)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
    3)均衡飲食,降低油炸、高脂肪、高精緻醣類攝取
    4)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如鮭魚、鯖魚、核桃等堅果種子,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因omega-3亦是油脂,仍不宜過量攝取)
    5)攝取不同顏色的當季新鮮蔬果,因富含植化素食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如多酚、類黃酮素、茄紅素等等,可降低空汙因子造成的氧化傷害。新鮮水果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對抗氧化具有加成的效果。
    6)攝取發酵食品,腸道為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發酵食品可調節腸道菌相,保護腸黏膜,如優格、優酪乳等富含益生菌食品,若為不含糖的更好。
    7)若出現症狀需就醫檢查,並定期做身體檢查。
    以上這些方法只是降低目前空汙所帶來的危害,但是解決唯一的辦法是改善空氣品質,避免更多的碳排放,除了政策對廠商的管制,我們可以從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開始、或多走路,騎乘公共腳踏車來降低汽機車排放的廢氣,還可以增加自身運動量!

    推薦文章:好聰敏3益生菌LP89針對空汙PM2.5研究成果發表

  • 不可或缺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D

    【維生素D】

    維生素D主要與鈣有關,在小腸裡能促進鈣吸收,穩定血液中鈣質的平衡,維持適當血鈣與磷的濃度,保持骨骼健康,此外還能調節細胞生長、免疫功能、神經肌肉等功能。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依據第七版

    ■ 每日 維生素D 建議攝取量

    1歲以下、51歲以上 : 每天10 微克 (400 IU)
    1歲至50歲 : 每天5微克 (200 IU)

    ■ 每日 維生素D 建議上限攝取量

    1歲以下 : 上限攝取量25微克 (1000 IU)
    1歲以上 : 上限攝取量50微克 (2000 IU)

    資料出處: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4&pid=725


    【維生素C】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的維他命,是一種人體必須營養素,常見於新鮮蔬菜水果食物中,除了於天然蔬果中常見外,維生素C也常被添加在保健營養食品中;在人體內參與許多作用,參與左旋肉鹼的代謝、促進膠原蛋白質合成與強化結構、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等。

    ■ 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

    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100毫克~2000毫克

  • 塑化劑是什麼,減塑生活從日常做起

    塑化劑(增塑劑、可塑劑),是一種物質代名詞,可讓材料柔軟性增加或讓材料變液化的添加物,塑化劑通常會添加在食品包裝材料、髮膠、化妝品、醫療器材及耗材、香水、木材防護漆、建材建築塗料、潤滑劑等。

    避免經常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包裝用品,建立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多喝水、多運動、多攝取天然蔬果,盛裝食品容器以玻璃、陶瓷、不鏽鋼等為主,外出自備環保餐具、購物袋,減少使用塑膠用品,都是可預防接觸塑化劑及幫助塑化劑排出的。

  • 什麼是免疫力,日常平衡免疫力6大招

    免疫力是人體重要的防禦、偵測機制系統,可抵抗消滅外來的異物,像是病毒、細菌等侵襲。

    免疫力如同雙面刃,過高、過低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維持平衡狀態才是最好的,當人體的免疫力正常發揮功能時,身體可防禦外來疾病的威脅。

    然而免疫系統有時也會失靈,自己攻擊自己,造成疾病發生,該如何不讓免疫系統失靈混亂,這與自身調控有很大關係,建議平時應養成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建立優勢的防禦能力。

    1) 均衡健康飲食,選擇當季新鮮蔬果,三餐定時定量
    2) 規律正常的生活作息,戒菸酒,避免熬夜及日夜顛倒
    3)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合宜的體重
    4) 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偏方,以免長期不當服用影響身體健康
    5) 適時緩解生活、工作情緒壓力,維持愉悅的心情,避免過度疲勞
    6) 補充健康的營養保健食品,選擇合宜的保健品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

  • BMI自我測量,讓我保持健康每一天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 身體質量指數(BMI)(kg/m^2)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健康體位] BMI:18.5~24

    [體重過輕] BMI:<18.5

    [體位異常]成人肥胖定義
    過重 BMI:24~27
    輕度肥胖 BMI:27~30
    中度肥胖 BMI:30~35
    重度肥胖 BMI:BMI >=35

    #腰圍(cm)
    男性:>= 90 公分
    女性:>= 80 公分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主要風險因素。

    #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

    資料來源衛福部 https://bit.ly/RD5J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