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營養知識相關

別讓上廁所偷走你的人生!解鎖3大排便礦物質的力量


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緊湊、飲食精緻化,許多人正為卡卡不順的狀況所困擾。 無論是上廁所的次數變少、解便乾硬不易,或是總有無法徹底排空的感覺,排便不順已成為一項普遍的健康議題。除了廣為人知的膳食纖維與水分攝取外,「礦物質」的平衡在維持消化道正常運作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排便不順的多元因素

能否順利排空,受到多重因素的交互影響,了解這些因素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

  • 飲食習慣: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水分補充不夠,是造成排便不順最常見的原因。纖維能增加體積、促進消化道運作,而充足的水分則能軟化糞便,使其更容易排出。 此外,過度節食或油脂攝取太少,也可能因排出物量不足且潤滑不夠而導致排空不易。
  • 生活方式:缺乏規律運動、長時間久坐,會減緩消化道的運作速度。 現代人常見的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以及習慣性忍耐,都會擾亂正常的如廁生理反應。
  • 心理與情緒:工作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進而影響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
  • 年齡與生理變化:隨著年齡增長,消化道的機能本就會減緩。部分女性在懷孕期間或生理期前,也可能因荷爾蒙變化或身體壓迫而影響順暢度。
  •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部分止痛藥、抗憂鬱藥、鈣片、鐵劑等,也可能帶來排便不順的副作用。

影響消化道運作的3大礦物質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體內的礦物質平衡也與消化道健康息息相關。以下幾種礦物質對於維持正常的消化道運作也很重要!

  1. 鎂 (Magnesium)

(1)主要作用:有助於神經傳導與肌肉放鬆。充足的鎂可以幫助消化道壁的肌肉放鬆,同時在消化系統中吸收水分,軟化糞便,促進順暢排空。
(2)可能導致的問題:攝取不足可能導致排解不順,也可能伴隨失眠、焦慮、肌肉緊繃等狀況。

營養師小知識

劑型選擇與注意事項

氧化鎂是市售產品中常見的劑型,但因為吸收率相對很低。大部分的氧化鎂無法被身體吸收,會留在消化道中,更像是一種滲透性的軟化劑,對於暫時性的排便不順有幫助,但無法有效為身體補充鎂。過量使用反而容易導致腹瀉。

高吸收率劑型:若目標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的鎂,應選擇較容易吸收的劑型,例如蘋果酸鎂 、海洋鎂等天然萃取的礦物質。更容易被吸收以達到補充目的,且在正常劑量下,對消化道的刺激性較小,較不容易引起腹瀉。

  1. 鉀 (Potassium)

(1)主要作用: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與神經正常傳導,能協助包含消化系統在內的肌肉正常收縮與運作。
(2)可能導致的問題:長期攝取不足可能導致全身肌肉無力、抽筋,進而影響消化系統推送體內廢棄物的能力,造成運作減緩。

  1. 鈣 (Calcium)

(1)主要作用:除了維持骨骼健康,也參與肌肉收縮與神經信號傳遞。適量鈣有助於消化系統肌肉正常的收縮。
(2)可能導致的問題:攝取過量鈣質,特別是吸收率較差的碳酸鈣,反而可能減緩消化道運作,引起排便不順的困擾。

在我們聚焦於這些礦物質如何幫助我們告別與馬桶的奮鬥時,千萬別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他們在體內扮演的角色,遠遠不止是維持消化道順暢而已。如果把這些礦物質單純看作是「助排便」的營養素,那就太小看它們對我們整體健康的重要性了。所以為了改善排便而開始注重攝取這些礦物質時,將會得到一份「全身健康大禮包」。

從天然食物中補充關鍵礦物質

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富含這些關鍵礦物質的天然食物,是改善消化道健康最直接的方式。

礦物質

常見
食物
(1)深綠色蔬菜:菠菜、莧菜、羽衣甘藍
(2)堅果與種子:芝麻、杏仁、腰果、南瓜籽
(3)全穀類:糙米、燕麥
(4)豆類:黑豆、黃豆、豆腐
(5)其他:香蕉、酪梨、黑巧克力
(1)蔬菜:菠菜、莧菜、生菜
(2)大部分堅果
(3)全穀類:馬鈴薯、地瓜、山藥
(4)水果:香蕉、奇異果、番茄
(5)其他:牛奶、酪梨
(1)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
(2)豆製品:板豆腐、豆干
(3)深綠色蔬菜:芥藍、青江菜
(4)其他:小魚乾、黑芝麻

誰該特別留意「順暢礦物質」的補充?

雖然我們的首要原則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取營養」,但某些特定族群因為生活型態或生理狀況,更容易因「順暢礦物質」攝取不足或流失較快而導致排便不順。對他們來說,經過專業評估後,適度使用保健食品作為補充可能是維持消化道順暢的必要輔助。

  1. 外食族與飲食不均者:
    經常外食容易攝取過多高油、高鈉的加工食品,而富含鎂、鉀的深綠色蔬菜和全穀類攝取常嚴重不足。當促進腸道蠕動的礦物質長期缺乏時,自然就成為排便不順問題的高風險族群。
  2. 年長者:
    長輩們可能因食慾下降、胃酸分泌不足或牙口不好,減少了纖維與食物的總攝取量。當維持消化道肌肉正常收縮的營養素攝取不足時,就可能連帶導致消化道肌肉無力、蠕動變慢,加劇排便困難。
  3. 懷孕與哺乳期婦女:
    懷孕期間,荷爾蒙的變化本身就會減緩腸道蠕動。同時為了寶寶的發育,孕媽咪常需補充「鐵劑」,但鐵劑卻是造成排便不順的常見副作用。因此確保足夠的「鎂」來幫助排便,就顯得格外重要。
  4.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者:
    壓力賀爾蒙是「鎂」流失的一大元兇!當身體處於緊張狀態時,會大量消耗鎂。當體內鎂存量不足時,消化道也容易跟著緊張,蠕動變得不協調,導致排便不順。

攝取注意事項與建議劑量

雖然礦物質對人體至關重要,但「過猶不及」。在透過食物或補充劑攝取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補充劑需謹慎:若考慮使用礦物質補充劑,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過量攝取特定礦物質,不僅無法改善排解不順的狀況,反而可能讓情況更嚴重或導致礦物質失衡。
  2. 參考每日建議攝取量: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的建議,19至50歲成年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
    (1)鎂:男性380毫克,女性320毫克。
    (2)鉀:男性2800毫克,女性2500毫克。
    (3)鈣:1000毫克。
  3. 特殊族群需注意:腎臟功能不佳者在補充任何礦物質補充劑或食物之前都應特別諮詢醫師,因為過量的礦物質可能會因為腎臟功能不佳而導致無法排除,進而造成比例失衡。

傾聽身體的訊號,找回輕鬆自在

身體的順暢運作,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精密。排便的整個過程中,並非單純的消化與排出,而是包含神經系統的信號傳遞、內分泌系統的荷爾蒙調控、消化系統的肌肉運動,以及飲食內容等多方機能,共同協力完成精密的工程。正因為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所以當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無論是情緒壓力、睡眠品質、水分或營養素的攝取發生改變時,排便頻率與產物型態,往往會成為最快、最直接反映出來的健康指標之一。

所以要告別惱人的不順暢困擾,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全面的視角。除了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養成規律運動與作息外,也別忘了檢視飲食中是否攝取了足夠的關鍵礦物質,這些都是維持這部精密儀器正常運作的基礎燃料。

從今天起,學會傾聽身體「產出」的訊息,透過聰明的飲食與生活調整,找回輕鬆自在!

延伸閱讀: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哪些? 水溶性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好處大不同

常見問題FAQ

Q1:我吃了幫助排便的食物,大概多久才能看到順暢的效果?

一般來說,快則數天,慢則一至兩週會開始感覺到糞便變得比較濕潤、柔軟,排便過程也更加省力。透過天然食物調整身體機能,需要把它看作是長期的體質改善,而非特效藥。效果顯現的速度因人而異,取決於原本的飲食習慣、身體狀況以及不順暢的嚴重程度。關鍵在於「持之以恆」,將這些好食物融入您的日常飲食中,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消化道環境。

Q2:排便不順時,吃什麼水果最有效?

與其尋找單一的「特效水果」,不如選擇富含「礦物質」且「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水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消化道運作。

  1. 奇異果:不只是膳食纖維的優等生,其中也富含奇異果酵素,能幫助消化道運作。
  2. 香蕉:特別是熟透帶有黑點的香蕉。它以豐富的「鉀」聞名,能協助消化道肌肉正常運作。熟香蕉中的水溶性纖維也較高,有助於軟化糞便。
  3. 火龍果:它不僅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果肉中的黑色種子更能物理性地刺激消化道蠕動。也富含有幫助肌肉放鬆的礦物質「鎂」。

最重要的一點是,膳食纖維就像一塊海綿,需要吸收水分才能膨脹、軟化產糞便。如果只吃了很多纖維卻不喝水,這塊「乾海綿」反而可能讓不順暢的狀況更嚴重喔。

營養師小知識

酪梨屬於「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酪梨因豐富的脂肪,在營養分類上被歸為油脂。它不僅同時富含「鎂」與「鉀」兩種礦物質,還能提供潤滑效果的優質油脂,是多方面幫助順暢的超級食物! 但需要限制鉀攝取的族群如腎臟疾病患者,應謹慎食用。

Q3:我已經很注意補充這些礦物質了,為什麼不順暢的狀況還是沒改善?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如同上述所說,排解順暢是多種身體機能協同運作的結果,礦物質只是其中一個關鍵齒輪。如果已經補充足夠的礦物質,但狀況依舊,建議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檢視:

  1. 水分與纖維是否真的足夠?有足夠的水分和纖維(特別是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纖維的均衡)配合,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2. 油脂攝取量是否太少?適量的優質油脂(如橄欖油、堅果油)能扮演潤滑的角色。
  3. 生活壓力與情緒狀態:長期的壓力與焦慮會抑制消化道的正常蠕動,甚至因為忙碌而錯失排便時機,這些也是許多人忽略的關鍵。
  4. 活動量是否不足:規律運動是刺激消化道運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5. 消化道的好菌夠嗎?菌叢的平衡也會影響消化道蠕動。若因飲食或壓力導致菌叢失衡,也可能造成排便不順。適時補充益生菌產品,有助於增加好菌、優化消化道環境,也是輔助方法之一。

如果以上各方面都已盡力調整,但排解不順的困擾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或伴隨腹痛、體重減輕、產物帶血等其他警訊,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排除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