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營養知識相關

陽光維生素D不只強健骨骼,更是平衡免疫、穩定情緒的關鍵!


陽光維生素D的功效

維生素D缺乏是你正在忽視的健康破口

你知道嗎?在陽光普照的台灣,竟有高達近九成的民眾體內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這不僅僅是個數字,更是一個遍及各年齡層的健康警訊。我們常常把維生素D與「補鈣」、「骨骼」劃上等號,但這其實大大低估了它的實力。維生素D能調控體內數百種基因的表現,其影響力遠遠超乎你的想像,遍及免疫防線、情緒起伏到大腦功能。營養師帶你拋開舊觀念,深入了解維生素D的隱藏版功效,從食物含量到建議攝取量,一次搞懂!

維生素D的五大功效

  1. 骨骼健康的指揮官
    維生素D能主動增進小腸對鈣質的吸收效率,當血液中鈣濃度降低時,維生素D會與副甲狀腺素協同作用,促進釋放骨鈣,以維持血鈣平衡。
     
  2. 平衡免疫系統
    許多人以為補充營養素就是「提升」免疫力,但維生素D的獨特之處在於「調節」免疫力。一方面能活化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T細胞);另一方面,它也能抑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避免產生過度的發炎反應。
     
  3. 情緒與大腦的調節劑
    是否曾在冬季或陰雨天感到情緒特別低落?這可能與維生素D有關。研究發現,維生素D能影響大腦中「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製造與釋放。大腦中負責記憶、情緒和決策的關鍵區域,都佈滿了維生素D的受體。因此,維持充足的維生素D水平,對於穩定情緒、憂鬱和焦慮有著正面影響。
     
  4. 新陳代謝與心血管健康
    維生素D也默默守護著我們的代謝與心血管健康。它有助於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與作用,維持血糖穩定。同時也參與調控血壓,幫助維持血管及管壁的彈性,保護心血管系統。
     
  5. 從核心延緩生物時鐘
    維生素D的影響力被證實深入到我們的染色體層次。根據哈佛大學大型研究指出,維生素D展現了減緩生物性衰老的潛力。
    研究發現,持續補充維生素D3,能減緩染色體末端「端粒」的縮短速度。端粒就像是鞋帶末端的塑膠套,保護著我們的遺傳物質,其長度被視為判斷生物年齡的關鍵指標。這項突破性的科學證據表明,充足的維生素D或許能從細胞的根本,幫助我們按下老化的慢動作鍵。

營養師來解答

無論是從植物性食物攝取D2,還是從動物性食物獲得D3,它們都像是需要加工的原料。這些「原料」都必須經過肝臟與腎臟的轉化,才能變成身體真正可以利用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活性維生素D」。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是探討「維生素D」的強大功效,而不是將D2和D3分開來看呦!

維生素D不足,身體會發出哪些警訊?

當身體缺乏維生素D時,可能會出現以下警訊:

  1. 頻繁生病或感染:免疫力下降,經常感冒。
  2. 骨骼與肌肉疼痛: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的下背痛或全身肌肉痠痛無力。
  3. 心情低落:容易感到抑鬱、焦慮,尤其在日照不足的季節更為明顯。
  4. 持續性疲勞: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到精神不濟。
  5. 長期風險:長期嚴重缺乏可能導致兒童佝僂病、成人骨軟化症與骨質疏鬆症,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

誰最需要補充維生素D?快看你上榜了嗎?

過去我們常從生活方式來判斷誰需要補充維生素D,但隨著醫學證據的累積,專家的建議也更加精準。根據《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在2024年發表的最新指引,特別建議以下四大族群應補充維生素D。

  1.  75歲以上年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效率及戶外活動量皆會下降。
  2. 懷孕婦女
    對於孕婦而言,有機會降低子癇前症、胎兒死亡、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以及新生兒死亡的風險,維生素D對於母體與胎兒的健康相當重要。
  3. 兒童與青少年 (1-18歲)
    在此年齡段,補充維生素D的主要目的是預防營養性佝僂病,確保骨骼正常發育。此外,指引也有提到,維生素D在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方面也顯示出潛在的好處。
  4. 糖尿病高風險前期患者
    對於糖尿病高風險前期的人,補充維生素D被證實有助於延緩其進展為真正糖尿病的風險,是重要的輔助策略。

最新的醫學指引聚焦於透過補充維生素D來「預防特定疾病」。但這並不代表其他高風險族群就不需要注意!如果你是幾乎不曬太陽或注重防曬的人、膚色較深或經抽血檢查確認維生素D缺乏者,也要多多關注並適量攝取維生素D喔。

如何從天然食物中獲取維生素D?

可以從以下兩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D:

  • 植物性來源 (D2): 主要來自蕈菇類,特別是經過日曬或紫外線照射的香菇、蘑菇,含量會大幅提升。
  • 動物性來源 (D3): 主要來自高脂肪魚類,如鮭魚、鯖魚,以及蛋黃等。
食物大約含量(IU/100g)
魚肝油10000 (需注意每日補充量不會到100g) 
紫外線照射的棕色蘑菇1276 
舞菇1123
紫外線照射的白蘑菇1046
鯖魚1006
鮭魚(乾煎)671
全蛋(熟)87

資料來源: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註:IU (國際單位) 為維生素的計量單位,1微克(µg) = 40 IU。食物中的含量會因品種、季節、烹調方式而異。

我該補充多少?維生素D的建議攝取量與上限

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建議

  1. 每日建議攝取量:
    • 0-50歲及懷孕哺乳期:400 IU (10微克)
    • 51歲以上:600 IU (15微克)
  2. 每日上限攝取量:
    • 1歲以上族群:2000 IU (50微克)

營養師小提醒

攝取過量會怎樣?

長期透過補充劑攝取遠超過上限的維生素D,可能導致高血鈣症,症狀包含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虛弱,嚴重時可能造成腎臟損傷或心律不整。一般經由日曬或天然食物很難達到中毒劑量。

聰明補充維生素D的實用技巧

  1. 適度日曬: 最自然的方式。建議避開正中午,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不擦防曬,讓手臂等部位日曬10-15分鐘。
  2. 隨餐服用: 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建議在飯後或隨餐服用,食物中的油脂能幫助其吸收。
  3. 定期檢測: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缺乏,可透過抽血檢測血液中25(OH)D的濃度,並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補充計畫。(<20 ng/mL為缺乏;>30 ng/mL為充足。)
  4. 協同營養素:維生素K、鎂、鋅一起補充,能發揮更大的效益。適量補充維生素K有助於將鈣質精準導入骨骼,而鎂與鋅,則是活化維生素D並使其順利作用的輔助因子。

維生素D不僅是骨骼的守護者,更是調節免疫、穩定情緒、守護全身健康的多功能總監。在現代生活型態下,多數人都面臨維生素D不足的風險。現在就開始檢視自己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透過聰明的食物選擇、適度的陽光洗禮,以及在必要時補充合適的保健食品,為自己的健康儲存足夠的「陽光能量」吧!

常見問題 FAQ

Q1:維生素D什麼時候吃效果最好?

維生素D是脂溶性營養素,建議在「飯後」或「隨餐」服用。餐點中的油脂可以幫助維生素D在腸道中更好地被吸收,讓補充效果加倍。若習慣在早餐補充,可以搭配雞蛋、牛奶;若在午晚餐,則搭配正餐的油脂。

Q2:維生素D2和D3該怎麼選?

D2(ergocalciferol麥角鈣化醇)來自植物,例如酵母、曬過太陽的蕈菇類,是素食者的好選擇。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則多來自動物性來源,如鮭魚、鯖魚等。維生素D2、D3都是非活性的維生素D,皆需要依靠我們的肝腎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才有辦法被身體利用,所以根據平時飲食習慣,選擇適當劑量即可!

Q3:聽說補充維生素D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失智)風險,是真的嗎?

研究內使用的是醫師開立給病患等特定族群的「活性維生素D」處方藥(calcitriol骨化三醇),這與市售的「非活性維生素D」保健食品是不同的。
研究的結論是有特定條件的,它指的是「年長者」、「已患有阿茲海默症」、「長期服用」且使用的是「活性維生素D」。
所以,一般民眾並不需要為此感到驚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適量補充市售的「非活性維生素D」保健品,對於健康依然是安全的。


參考資料

1.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
2.Cynthia Aranow."Vitamin D and the Immune System"J Investig Med.2011.
3.Aleksandra Skoczek-Rubińska, et al."Impact of Vitamin D Status and Supplementation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Mood-Cognitive Outcomes: A Structured Narrative Review"Nutrients.2025.
4.William B. Grant, et al."Vitamin D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Narrative Review of Risk Reduction Evidence"Nutrients 2025. 
5.Haidong Zhu, et al."Vitamin D3 and marine ω-3 fatty acids supplementation and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4-year findings from the 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 (VIT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 J Clin Nutr.2025.
6.衛福部11108新聞
7.Adriana J van Ballegooijen, et al."The Synergistic Interplay between Vitamins D and K for Bon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Narrative Review"Int J Endocrinol.2017. 
8.Anne Marie Uwitonze, et al."Role of Magnesium in Vitamin D Activation and Function"J Am Osteopath Assoc.2018.
9.Ashton Amos, et al."Zinc and its role in vitamin D function"Curr Res Physiol.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