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營養知識相關

腸胃的位置順序、構造功能有哪些


食物從嘴巴進入後,就是一連串的旅程,這條從口腔延伸到肛門的路徑,我們統稱為「消化道」。它像一條高度自動化的工廠生產線,負責拆解食物、吸收養分並排除廢料。

醫學上常以十二指腸作為分界點,分為上消化道以及下消化道,在此之前稱為上消化道,之後可稱為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的構造、順序及其功能

上消化道由咽部食道所組成,主要任務是接收食物、進行初步的分解,並將處理後的食團安全送往下一個階段。
 
  1. 咽部:為關鍵的十字路口,是連接口腔、鼻腔、食道和氣管的區域,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會處。在吞嚥時,「會厭軟骨」會蓋住我們的氣管入口,以避免食團誤入氣管中造成嗆咳。
    大家不妨可以試試看,在吞嚥的同時是無法進行呼吸的動作的!
     
  2. 食道:是一條長約 25 公分的肌肉管道,本身不具備消化或吸收功能,但它是食物從咽部到胃的必經之路。
    肌肉分層的智慧
    ▸上1/3為骨骼肌,因此可以自主控制嘔吐反應
    ▸中1/3含骨骼肌及平滑肌,相較於上1/3較難以用意識控制
    ▸下1/3為平滑肌,只能靠反射訊號將異物排出
    食道可以透過不同的肌肉組成和收縮舒張運動,將食物往胃部推進,本身不具備消化酵素進行營養素的分解吸收功能。
     

  3. 關卡一:賁門括約肌(為食道與胃的交界,為防止胃食道逆流的一個重要關卡)

    胃部的核心工作:胃是一個有彈性的袋子,可容納吃進的食物,並分泌消化液,胃的蠕動會將食物與消化液進行充分的混和,對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消化後進行胃部的排空。胃部亦可以吸收少部分酒精,因此空腹飲酒會加速酒精的吸收速率及胃排空速率。

    關卡二:幽門括約肌(為胃與十二指腸的交界,調節胃部食糜進入十二指腸的速率)

下消化道的構造、順序及其功能

下消化道由小腸、大腸、肛門組成,當食糜離開胃部,便進入下消化道。這裡是營養素被徹底分解和吸收的關鍵區域。
 
  1. 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約 5-7 公尺),也是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它依序分為三段,依序包含十二指腸(Duodenum)、空腸(Jejunum)、迴腸(Ileum)。
    十二指腸(約25cm):呈c型,雖然最短,但卻是消化活動最活耀的區域,為多種消化液的匯入口,包含胰液、膽汁、腸液,在消化及吸收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鐵主要會於十二指腸被吸收。

    空腸(約2.5公尺):為食物主要的吸收場所,完成食物最後的消化,將分子分解為最小分子,內壁含有大量絨毛、微絨毛等,這些結構使吸收表面積擴大數百倍,將吸收效率達到最大化。

    迴腸(約2-4公尺):位於右下腹,黏膜的絨毛都不如空腸發達,但淋巴系統較空腸多,主要吸收剩餘的養分以及特定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12及膽鹽會於迴腸末端被吸收,因此切除迴腸後須注意B12 補充,避免惡性貧血。
    關卡三:迴盲瓣(為迴腸末端與大腸交界處,調節小腸消化物進入大腸的速率並防止逆流)
     
  2. 大腸:小腸完成吸收後,剩餘的殘渣進入長約 1.5 公尺、呈「ㄇ」字型的大腸。大腸沒有消化功能,但對維持體液平衡和免疫至關重要。依序包含盲腸、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門。
    盲腸:人類的盲腸,內側與迴腸相接,向上則是與升結腸相通。其下方有一孔洞連接闌尾,雖然闌尾的位置並非很理想,容易發炎,但有研究指出闌尾與免疫系統的關聯以及能起到平衡腸內菌的作用。

    結腸:含豐富的共生菌,因結腸的條件適合益生菌生長、定殖,如梭菌、芽孢桿菌等,幫助消化以及產生重要的內源性維生素,並可產出較多的短鏈脂肪酸,因此結腸中的短鏈脂肪酸濃度較高,可維持腸道菌叢平衡。糞便會逐漸於結腸位置成形。

    直腸:糞便推進到直腸後,直腸壁壓力上升,刺激神經產生「便意」。如果刻意忍便,糞便在結腸和直腸的停留時間過長,水分會逐漸被吸收,導致糞便越來越乾硬,而造成便秘的情況。
     
  3. 肛門:為消化道的出口。糞便若太乾硬,可能會導致肛門受傷。

食物從入口到形成殘渣排出,通常需要 24 到 72 小時。這趟旅程涉及機械運動、化學分解、精密調控的吸收以及複雜的菌叢互動。每一個器官,從胃的酸性環境到小腸巨大的吸收表面積,再到大腸的菌叢生態,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維持消化道的健康,不僅是為了營養吸收,更是維持整體免疫和代謝平衡。了解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更珍惜並妥善照顧自己的身體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