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腸胃的位置順序、構造功能有哪些


食物從嘴巴進入後,就是一連串的旅程,從進入喉嚨到排出體外,食物所經過的路徑統稱為消化道,消化道像一條工廠生產線,又可以分為上消化道以及下消化道,以十二指腸作為分界點,十二指腸前的稱為上消化道,十二指腸以後可稱為下消化道。

上消化道的構造、順序及其功能

上消化道由咽部、食道、胃所組成
  1. 咽部:為一條連接口腔、鼻腔、食道和氣管的區域,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會處
  2. 食道:食道可依照肌肉的不同分為三個部分
    上1/3為骨骼肌,因此可以自主控制嘔吐反應
    中1/3含骨骼肌及平滑肌,相較於上1/3較難以用意識控制
    下1/3為平滑肌,只能靠反射訊號將異物排出
    食道可以透過不同的肌肉組成和收縮舒張運動,將食物往胃部推進,本身不具備消化酵素進行營養素的分解吸收功能。

  3. ----賁門括約肌(為食道與胃的交界,為防止胃食道逆流的一個重要關卡)
    胃呈現J字型,位於食道之後,胃是一個有彈性的袋子,可容納吃進去的食物,並分泌消化液,胃的蠕動會將食物與消化液進行充分的混和,對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消化後進行胃部的排空。胃部亦可以吸收少部分酒精,因此空腹飲酒會加速酒精的吸收速率及胃排空速率。
    ----幽門括約肌(為胃與十二指腸的交界,調節胃部食糜進入十二指腸的速率)

下消化道的構造、順序及其功能

下消化道由小腸、大腸、肛門組成
  1. 小腸:依序包含十二指腸(Duodenum)、空腸(Jejunum)、迴腸(Ileum),長度大約為5-7公尺
    十二指腸(約25cm):呈c型,位於右上腹,為多種消化液的匯入口,在消化及吸收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鐵主要會於十二指腸被吸收。
    空腸(約2.5公尺):完成食物最後的消化,將分子分解為最小分子,表面含有大量絨毛,增加吸收面積。
    迴腸(約2-4公尺):位於右下腹,黏膜的絨毛都不如空腸發達,但淋巴系統較空腸多。維生素B12及膽鹽會於迴腸末端被吸收,因此切除迴腸後須注意B12 補充,避免惡性貧血。
    ----迴盲瓣(為迴腸末端與大腸交界處,調節小腸消化物進入大腸的速率並防止逆流)
  2. 大腸:依序包含盲腸、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門,長度大約為1.5公尺,形狀呈現ㄇ字型。
    盲腸:人類的盲腸,內側與迴腸相接,向上則是與升結腸相通。其下方有一孔洞連接闌尾,雖然闌尾的位置並非很理想,容易發炎,但有研究指出闌尾與免疫系統的關聯以及能起到平衡腸內菌的作用。
    結腸:含豐富的共生菌,因結腸的條件適合益生菌生長、定殖,如梭菌、芽孢桿菌等,幫助消化以及產生重要的內源性維生素,並可產出較多的短鏈脂肪酸,因此結腸中的短鏈脂肪酸濃度較高,可維持腸道菌叢平衡。糞便會逐漸於結腸位置成形。
    直腸:糞便推進到直腸後,直腸壁壓力上升,產生便意。若糞便停留於大腸過久的時間,水分會逐漸被吸收,導致糞便越來越乾硬,而造成便秘的情況。
食物的消化吸收是需要透過各個消化器官進行相互合作,才可以將可利用的營養素吸收、產生的廢物及時排除,維持身體代謝的系統正常的運作。因此每一個消化器官都格外的重要,也要隨時檢測及注意自己的消化道健康狀況。